2012金馬影展小評六篇
◎中文三 黃昱凱
隨著十二月的到來,一年一度的影壇盛事金馬影展也隨之落幕,或許是為明年將屆五十週年擴大舉辦的金馬獎鋪梗、也欲使觀眾一飽眼福,本次放映片單的深度、廣度皆令影迷大開眼界,並為錯過幾部影史鉅作扼腕。幾部成名多年的經典重新放映令人振奮,暌違大銀幕多年,數十年後再看,仍是回味無窮。也許錯過這次,要再等十年才有再次放映的機會!以下僅就我所觀賞的六部電影,略言此次盛會所得的收穫。
(一)男孩看見血地獄
第一次看布里蘭特曼多薩的電影,而且這場還有映後座談,稍稍顛覆了我當下看完電影後的一些想像。這位菲律賓導演展現了無比的細心,營造極度寫實的畫面。我曾去馬尼拉旅行,那些都是我所親見的街景。寫實到這樣的程度,包含燈光、市場、車窗外的街景、車流。其實全部都是刻意安排的,原本以為某種微妙的巧合才有的,其實都是導演的手法。另外,電影前段使用35mm手持攝影、後段則用HD
camera拍攝,也起了有趣的作用。
導演說,這是描述一段「旅行」的電影,如此說來,我這次影展幾乎是以旅行作為貫串主題了。這部片的主題,或許可從兩部分切入,其一、顯而易見的是對馬尼拉腐敗治安的批評,也可牽涉社會結構的議題;但導演的初衷,是要說「死亡」的真實與突如其來。可以注意男人站在巨大招牌上要跳樓自殺的那場戲,可視為對這部分主旨與後面鋪展的寓示。
不過,斷定一部片的主題是什麼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一如羅蘭巴特說過的作者已死。因此我更關注的是手法,如何去呈現這個主題。搖晃的鏡頭強烈地意圖使觀者不安,且近3/4的場景是黑的;配樂很少,懸疑、尖銳的電子單音隨著男主角的情緒起伏。於是觀眾與他的情緒就同步了,這樣的不適感恰好足以充填男孩親眼目睹死亡的不安。要營造「殺害」這樣疏離於日常生活的情緒並不容易,但透過細膩的手法,聲音與影像的配合,這部片做到了這樣的境界。另外,片中有極多瑣碎的生活化鏡頭,它們都是有意義的,尤其最後男主角搭的計程車爆胎,卻又找不到其他交通工具(前段男主角想要摩托車,可見交通工具代表的價值)只好再被困回原本的計程車中。以及相連的他老婆在家炒菜的畫面,這時鏡頭總算是光線充足了。作為「旅程」的一部份、回歸的寓意(真的回得去嗎?),這些都是耐人尋味的片段。
這部雖然是我影展的最後一名,但仍可稱精采,今年沒有雷片。最喜歡的是片頭的市場街景,注意有一幕是屠夫在一隻活跳跳走來走去的雞旁邊剁著雞肉。做為全片的隱喻,非常厲害。
(二)天使威士忌
也是我的第一部肯洛區電影,以他的老字號而言,是滿稀奇的。拿了今年的坎城評審團大獎,卻是部能輕鬆下嚥的電影,甚至到後半段有點變爽片了。不過,除了詼諧幽默的對話與皆大歡喜的結局,更該注意的是導演一貫的關懷社會底層眼光,正視英國街頭治安的死角、年輕人的困境:毒品、械鬥,男主角的床(那甚至不是一個臥室)被空間、聲音不斷壓迫,似輕實深地表達他的困頓。與《男孩看見血地獄》相較,不難看出其中相似的結構性壓迫,但不同的是,英國年輕人有被救贖的機會,天使,不是來自父母,卻是社會勞役的觀護人,這代表了什麼?家庭在人格教育的消失,或許也是英國社會問題的一環。至於威士忌在英國人(更精確地說,蘇格蘭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十五世紀後便幾乎可作為平民飲酒的代名詞,被用來作為拯救一名社會底層青年的契機,也是非常洽當的。其次、青年竟然最後被逼得只能用違法的手段才有自新的可能,這樣的社會結構自然是有問題的。不過,或許也有可能是英國人覺得,只要是有能力的人,守法好像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哈利波特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片中警察一副吃人夠夠的嘴臉,大概也是導演幽默的批評。
片中少有出乎意料的運鏡,只能說導演手法老練、平實而流暢地說故事。最令我感動的是小孩出生那段,雖然我們總對社會的不公不義感到憤懣,而電影出於現實,最終仍是要回歸,檢視社會的某個切片的。但新生命的誕生竟有如此令人感動的力量,遠遠超越了這樣的悲憤情緒;卻又神祕難解,生命的奧祕、靈魂,仍是科學未能盡解的。或許也是導演提出,關於生命困境的解答。
這部電影中也出現了一段旅程,毋寧說是場冒險。沒有什麼太沈重的陰影,或是說,陰影被隱藏的很好。意圖使人想喝酒的電影。觀後細想,導演尖銳的社會批判層層揭露,不愧是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