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書評】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


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

◎社工四 孫文駿

中港台三位1963年出生的中年大叔,共譜一段可供讀者交互參照的歷史記憶。

「對照記」這個寫作意圖本身是極有意思的,三位作者亦是一時之選,然而仔細閱讀內文,透過這22個關鍵字,似乎未能在個人意義與集體象徵意義之間取得足夠的共識與平衡,不少篇像是其中一人感興趣,其餘一人或二人勉強寫來湊數

大體來說,楊照說故事的功力仍屬上乘,語言淺白,不貪心、肯割捨,通篇只以一個或少數幾個核心概念或道理貫串。這種書寫方式與風格,低調但充分地展現了想向「更多的讀者」溝通的企圖,這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個人記憶有其限度,有幾篇(如〈女老師〉)在楊照之前個人作品集早已收錄,對楊照的忠實讀者來說,讀來不免稍覺可惜,擔心過度緬懷、過度書寫相同一段過往記憶,而無法帶來更多積極意義,是否有淪為消費過往記憶之虞?

再來談素有香港才子之稱的馬家輝。馬的記憶書寫之豐富,對於細節歷歷如繪的描寫,文字流暢可讀,自是其魅力所在。然而正是這樣過於豐盛的記憶,在一段可堪令人稱羨的際遇之中,不時挾雜馬回憶當年忽而向讀者進行自我揭露,不經意吐露自己在光鮮形象下亦有不堪的一面。這樣子的書寫,令我本能上便對於其書寫的內容採取保留態度。喚醒過往記憶,召喚可供書寫的素材,進一步轉化成文字呈現讀者眼前,這本身即一高度篩選與建構的過程,不過這自是不可免的,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作者對於這樣的書寫過程有多少自覺。是否在整飭自我形象與維持相對的客觀事實之間盡量去取得平衡妥協。這是我看完馬家輝系列文章心中產生的疑問。 

不曉得是我孤陋寡聞還是怎的,胡洪俠的文筆著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傢伙確是硬底子,有真材實料的。雖然不大熟悉對岸的情況,但也聽聞兩岸報業的差異。在台灣報業已是夕陽產業,總編輯多五十歲以上的資深記者擔任;與台灣相較,中國大陸機會來得多,雖然人多競爭激烈,但也敢放手給年輕人幹,不少報社由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出任副總編,負責實際的編務。如果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能出頭,胡的一身硬底子功夫自非僥倖。胡文章的好處在於,他將個人記憶中的「私我」與當代社會的「群體」兩者,不著痕跡地做了良好的橋樑。這點對於以「對照記」的寫作企圖與目的作為衡量標準,自是最為關鍵的。如何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平凡不起眼處見不凡,找到適當的視角去勾引、邀請更多人進入、來認識作者的生命故事,而這生命故事是必須放在更大的社會脈絡底下審視,才能讀出更多意義與興味。我想胡平實、誠懇,略帶詼諧的文字,是為向讀者廣發的一張請帖,邀請各位不管同輩長輩小輩通通前來打打交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