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影評:馬來西亞電影新浪潮
2006年,東京電影節的「亞洲之風」單元推出了以雅斯敏阿莫(Yasmin Ahmad)作品為首的一批大馬電影,讓世界看到了馬來西亞電影在新世紀初展現的亮眼成績。一群傑出的馬來西亞導演在千禧年後第一個十年間,如新星般在各大歐洲、亞洲知名影展發光發熱,將大馬獨特的多元文化風貌帶至影像藝術的領域。
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通常較為人所知的,就是上面提過,非常傑出的雅斯敏阿莫,以及在台灣知名的蔡明亮。但本期影評所關注著的是一群近幾年來從獨立電影界的崛起的新勢力。2004年,阿米爾穆罕莫(Amir Muhammad)、陳翠梅(Tan Chui mui)、李添興(James Lee)和劉城達(Liew Seng Tat)等人,創立了大荒電影公司。大荒公司以獨立之姿推出了數部曾在香港、釜山、東京、鹿特丹等大影展獲獎的優秀作品。除此之外,尚有何宇恆(Ho Yuhang,曾以《心魔》在2009年的金馬獎中出現)、何蔚庭(《台北星期天》導演)、邱涌耀、胡明進等導演。
這群各自堅守品味與獨立姿態的導演,作品結合來自熱帶的感性,及關於離散、多語、城鄉差距、族群融合與衝突等等生命體驗,在素樸的故事中,以有時誠摯柔和,有時冷硬譏誚的獨特幽默感,呈現,或在自己的體悟上再現了大馬人的生活情景。
對觀眾而言,最明顯而值得關照的特色便是多語交織帶來的陌生感。星馬位居世界交通要衝的獨特地理位置,使族群議題始終位居各種政治或文化論述的中心。在這樣的社會情境下,語言與文化極難避免交雜、融合與衝突,在英殖民政府離開後,海峽僑民、華人、巫人、印度人、甚或東馬的住民,不僅各自表述其生活的面向。電影中多語的台詞、明顯複雜的文化地景,或是階級的存在,不是再現,而是清晰的論述,在故事之餘展現了馬來西亞人最切身的體悟。當然,大馬導演的才華並不僅於此,在流行文化、青春記憶、奇幻夢境、叩問存在與生活方式,這些普世性的主題掌握在他們的手裡,一樣能融合並獲得闡述。
以上的介紹或許呈現了馬來西亞文藝的些許面向,但必須承認的是,身為文化同源的外國人,吾人並不一定能以同情姿態,接受大馬文藝中的意識形態、深層歷史或文化底藴。台灣人觀賞接受大馬電影時,必須面對的陌生感,在無意識間滲進身為閱聽者的經驗中。在試圖再現異國文化的同時,除非身歷其境,誤讀、誤視都是寫作者不可避免之惡。在一個層次上,寫作影評便是立下判準的實踐,然而真實於否要由誰來判定,如何避免天真的誤解之惡?對已習慣國片、東北亞或歐美電影電影語彙與價值的觀眾而言,本期影評不企圖將作品放進大文化脈絡中,作為文化現象的例證,相反地,能做到的只有藉由描述馬來電影的影像,從電影看到背後可能可被觀察到的某些屬於馬來電影的標記。但回到正題,本次影評不會試圖探討詮釋與再現的複雜議題。更重要的,還是視導演作為創作者,以影評本身作為接受者,來感受其傳達的情感和風格並描繪之。
本期將延續這個脈絡,評析陳翠梅與李添興兩位馬華導演的短片,文本的選擇一方面凸顯兩位新秀導演展現的實驗性與獨立性,另一方面短片精巧的長度與資訊的密度,也使其有了脫離一般敘事宥限的機會,能讓讀者感受到導演的創意。本期另外刊登一篇以故事和選角挑戰國片想像的《台北星期天》的影評,簡介導演何蔚庭與其作品。另,本文提及的作品皆可在台大圖書館多媒體中心找到。
本期花了些篇幅力圖避免扭曲的可能,但依然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指教。
補充:大荒電影公司http://www.dahuangpictures.com/blogs/index.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