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影響
◎法律四 黃芝瑋
靜寂的閱覽室裡,桌上散放幾本《影響》雜誌,嗅聞紙張陳舊的霉味,小心翼翼的翻閱泛黃扉頁,黑體鉛字一一躍入眼簾。任時光緩緩流淌,把人帶往歲月沉積之處,俯拾前人遺留的遍地流金。
1971年,一群熱愛電影的青年創辦了《影響》雜誌。雙月發刊一次,編輯群身兼數「欄」,引介中外電影之外,還翻譯國外重要的著作、訪談。他們以專業嚴謹的態度撰寫影評,一一剖析劇情、主題、運鏡、配樂、燈光……等,可謂質量俱豐的巨擘織錦。
在悠悠年月中,這幅初生的龐大光景,幾番改變容貌,由學術味濃重的評論刊物,漸漸轉為平易近人的大眾雜誌─篇幅亦加精簡短小、圖片比重增加。內容屢有更迭,除了維持專題﹝譯介不同導演及作品﹞、片言言片﹝供讀者投稿影評﹞外,也開始刊載了技術層面的文章﹝攝影、配樂等等﹞,革新號﹝1977年二度發行﹞之後,更關注社會文化議題,如「電影檢查」、「現行售票方式的檢討」、「推台灣電影圖書館」……等,蒐羅甚廣。主題也更為活潑,如「中外年度十大爛片」,堪稱經典之作。
一本刊物的營運並不容易,如同人們所需處理的人生課題,在不同年代,都有殊異的困境要去面對。現今雜誌須克服網路傳媒新興、出版工業夕陽化、人們消費型態改變等問題,而當年則因傳媒不發達,雜誌無從行銷,販售的端點也囿限於地域。資金不足始終是惘惘的威脅,編輯寫稿不支稿酬,投稿的讀者也僅以贈送雜誌答謝;《影響》雜誌以當時物價而言,並不便宜,爾後雖委由遠景雜誌社經銷,發行量亦不多。
即使如此,憑藉有志青年的熱血,也行過昨日歷歷的七零年代(1972~1979)。內容深廣兼具、包羅萬象的《影響》,擁有一定的讀者群,為忠實影迷在出版品未豐、資訊困乏的文化沙漠裡,不絕的注入源頭活水,已成為鄉愁式的共同記憶。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影響》書寫的分量十分可觀,不禁讚嘆,那要耗費多少時日、積累多少涵養啊!細細品讀,像是乘著文字,重啟光影的旅程,感受電影工業的脈絡。文中汩汩流出的使命感,讀來有一種溫熱的感動。昔時,資訊傳播是上對下輸入,而後平行擴散,有志之士肩負「文化重任」,殷切介紹西方電影,深入肯綮的為文著述。當時文藝青年專注的事物有限,只能依賴圖書、專人,卻往往鑽研得透徹;相形之下,現今網絡媒介發達,資訊流量非常巨大,文藝青年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分散,只要按幾下滑鼠,就能得到幾萬筆資訊,所得駁雜卻不一定精深,世代的差異於焉形成。
儘管如此,人們對於美好的追尋與渴求未曾稍歇。《影響》引介西方之餘,不忘關注國內影業發展,即使當年國片盛況遠勝於今,他們依然愛之深、責之切,莫不希望台灣有朝一日能與歐美並駕,數十年過去了,台灣影業歷經蕭條凋敝,近來稍稍復甦,相關人士的愛護之情跨越年代,愛之越久,責之亦發真切。
時代巨輪繼續前行,有些事情改變了,有些課題依舊難解,《影響》雜誌誕生,其後殞落。如今我們坐享許多成果,每年目不暇給的各式影展、電影圖書館、舒適便利的觀影服務、坊間的電影雜誌……,背後有一群人不問何以地投入和產出。站在前人的根基上,今人現在和以後也會繼續付出的努力,使得美好得已綿延,形成「價值」、「精神」、「信仰」等形而上的意義,《影響》正是為這層意義做了歷史性的見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