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傍晚發生的小事》(路崎門劇團第四號製作)
導演:林一泓
演員:黃冠傑、王捷仟、葉欣語、劉濬誠
◎外文一 陳鼎貳
這是個理論主宰文藝的時代。評論家或學者從作家與其作品中,發掘或發明了一套又一套層出不窮的術語和體系,來闡述人類的精神生活與心智活動。作家在作品完成後總是不安,因為他或她的成敗或文壇地位,掌握在評論的手中;作家是否能躍上枝頭,端視其心血是否能進入評論家一手創造的理論中。一份作品的成敗還不只關乎內涵或評論的口味,另一方大權在握的是讀者,書市的成績甚至能影響一個作家的生活,看看J.K.羅琳的例子便可明白。作家甚至被二十世紀宣判死刑,因為作品畢竟是藉由讀者的閱讀體驗而完成的。
現在作者要尋求報復。
路崎門劇團在第三屆台北藝穗節所演出的《傍晚發生的小事》中,尖銳地探討上述作家與評論的衝突與辯證。本劇改編自瑞士作家狄倫馬特的同名劇作,敘述一名得過諾貝爾獎的偵探小說家本田,在一個秋日傍晚,於自己巴黎的公寓休息。突然有一名自稱是書迷的私家偵探
來拜訪他,兩人便開始討論其二十二部作品。這位偵探在對話中,慢慢將話題導至他對本田所作的研究,他詳述了他在十五年間對本田所作的調查,發現本田的每部小說,兇手最後都逍遙法外,於是他散盡家財,開始密集的跟蹤本田。最後他宣稱發現驚人的事實,每部小說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本田自己。偵探本想藉此恐嚇作家以致富,但本田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出更駭人的事實:大家早就知道了,讀者們為了享受更多作品,縱容作家犯罪。他拿出一整疊女性讀者的信件,每封都宣稱他們渴望成為其下一名受害者。劇末,本田殺了偵探,完成他的下一部小說。
本劇原名 Abendstunde im Spätherbst,最初是狄倫馬特在1956年間完成的廣播劇,曾經獲獎,1959年於柏林首次搬上舞台。本劇最初的定位是嘲諷,因為狄倫馬特極端厭惡評論家,他想藉由幾個事實來擺脫無所不在的審視眼光。在創作《小事》的年代,瑞士有大量的文藝作品被引介進入西德,這些作品多半是在瑞士國內不受歡迎的「失敗」作品。然而諷刺的是,比起那些受到在瑞士受到評論青睞的作品,銷往西德的作品利潤更加豐厚。狄倫馬特曾在一篇文章中對這個現象闡揚以下的觀點:寫作其實是一門生意,作家為拒斥共產國家的集體主義而在自由環境寫作,但不得已要面對市場競爭,於是將作品放眼國內外市場,而評論家眼中的失敗也有可能在外國獲得成功。狄倫馬特據此如是說:賺錢是作家的興奮劑。(Crockett, Understanding Friedrich Dürrenmatt, p.70)
然而,本劇雖欲嘲諷評論,卻不流於市儈與庸俗,保留了作品的美學層面。令《小事》真正得以使人深思的關鍵在於其難度不高但深刻的哲學論辯。《小事》全劇的衝突建構在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與辯證,以及創作的美學論辯之上。本田最初不被評論與讀者歡迎,因為他執著於美學上的想像和語言的精緻遊戲,唯一能理解他的只有地方上小出版社的編輯。然而,當他發現描寫自己殺人的經驗得到書市與評論的一致好評後,他變得到以下的兩個信念:其一、作者無法描寫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因此,所有虛構作品對作者來說都是自傳的一部份。(有趣的是,這一開始是偵探書迷用以揭發本田殺人真相的利器,最後反被本田利用為自己辯解)其二、作者為生存與名譽,要給讀者他們想要的。結合以上兩點,本田作為一名受歡迎的偵探小說家,他要繼續創作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殺人來增加自己的經驗。這對於汲汲於探索作家內心世界的評論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因為答案如此清楚,完全不須用複雜的理論來曲解;對讀者來說,這個真相是幻滅,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大師不是一個藝術家,充其量只是文筆漂亮優美的紀實寫作者罷了。作家與讀者不過是單純的商人與買者的關係,而且作者/商人在這個創造與接受的過程中,掌握著所有權力,閱讀帶來的快感與幻覺,皆由讀者從作者枯燥清晰的經驗中,一手創造,買書的過程等同於購買麻藥,以維持閱讀的品味與愉悅。這也解釋了為何本田如此氣定神閒地說,所有的警察、檢察官和法官會急於助他脫罪,因為他們也是拜倒於其足下的書迷。
就劇情而言,這個命題的論證並非一開始就形成,而是經由流動與衝突的過程逐漸形成。一開始,本田雍容自負,居住在豪華的巴黎公寓中。偵探書迷入場時,不斷以過分謙恭的語氣和本田交談,顯示出優勢位在本田那方。隨著對話的進行,觀眾逐漸瞭解偵探是有備而來的,他的自信與權威感,隨著對話不斷揭露的真相而逐漸形成,優勢轉移至讀者方,此時本田大師作者的角色似乎逐漸萎縮弱化。但是,本田優雅的拿出信件,向偵探解釋,世間不知有多少女子搶著當他的下一名受害者,偵探慌亂不已,優勢再度轉移。到了劇末,本田以面帶微笑的冷酷殺死書迷,來完成新的創作,此時,作者權威的論證完全確立。當然,這個論證也可從讀者的觀點來解讀,而且作者在之中絕非至高無上。狄倫馬特在本劇的論證有個前提,亦即讀者完全服膺於作者的創作,亦即,作家的權威建立在讀者的崇拜上。劇作家本想藉由作者的作品不過是真實經驗的論點,與讀者的幻想,來嘲笑評論者與讀者的愚笨,作者大師之名也由此而來。然而,狄倫馬特並未跳脫作者的價值由讀者決定的這個經驗事實,萬一愚笨的讀者們不再買帳,那麼作者依舊無法晉身名家之流,權威也因此消失。從以上觀來,《小事》這齣戲的核心充其量只是一種美學觀點與詭辯的呈現,然而,作者意欲抗議的動機以及觀點依然清晰可觀。
《小事》在戲劇藝術的手法也頗為精彩。本劇採用了「史詩劇場」的手法,亦即,台上的演員有意識地與觀眾互動,並為觀眾解說設定與背景,這種手法打破了傳統上,戲劇要營造出真實幻覺的觀念,反而刺激觀眾產生「我正在看戲」的感覺,藉以刺激觀眾用更理性冷靜的觀點欣賞戲劇。就語言傳達的劇情部份,狄倫馬特狡猾地放了許多伏筆。本田在一開始就和觀眾介紹他自己和場景的設定,並表明,大家不會相信這個奇異的真實故事。他在殺死書迷後完全重複其開場白,這時所有觀眾才驚愕地瞭解作者的冷靜與讀者自己的愚昧,所有的作品都是真實故事,只是奇異地使人看不出來罷了。整齣戲的事件就作品的脈絡而言,不過是另一部新作品的完成。伏筆不僅於此,一開始桌上的刀子便暗示著暴力即將發生;一開始本田穿著的浴袍,鮮明的對比著偵探正式的服裝,本是劣勢的象徵,但是,本田一面脫下浴袍、穿上正式的服裝,一面從容地向讀著讀者來信的慌亂偵探解說其寫作真相,漂亮地成為畫面上優勢轉移的象徵。另外,本劇的音樂採用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其冷靜優雅的旋律線一方面襯托著整齣戲狡黠機智的風格,另一方面是否暗示著,所有本田的作品不過是其個人經驗的繁複變形,正如這首曲子的三十三段旋律皆來自於原始的動機?還有,本田拒絕了偵探「大師」的稱呼,還糾正了好幾次。在德語原劇本中,偵探對作家的稱呼是Dichter,意為詩人或高尚作品的作家,但作家糾正其為Schriftsteller,寫作者之義,再再暗示著作家身為藝術家的身分,以及讀者崇拜的空虛。
《傍晚發生的小事》非常短,只有一幕,演出時間約四十五分鐘。然而,整齣戲的風格清晰、決絕、冷酷,台詞與設定優雅,衝突又不失該有的情緒與張力,而且清楚聚焦在兩人上,對於美學的論辯雖非完美但十分引人入勝,讓人見識到作者狄倫馬特的機巧聰慧和個人風格,就小品而言十分完整繁複,堪稱精彩。
板主您好,我是路崎門劇團的團員,非常榮幸的看見您對我們的作品有想法,並且還撥冗寫下一篇如此精闢的評論!在這邊先謝謝您,並想冒昧請問您是否可讓我將此篇劇評轉載至我們的網站,讓看過我們作品的人可以一起分享此篇劇評!
回覆刪除